食品微生物资源与应用技术团队

  公司名称:湖南农业大学

  团队名称:食品微生物资源与应用技术团队

  团队所获得荣誉和业绩:

  近20年来年来,团队人员(王远亮、李宗军、李罗明、侯爱香、李珂、肖愈、王传花,共7人)一直从事农产品贮藏与加工、食品科学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重点围绕畜禽产品、传统发酵食品、营养与健康等方面开展研究,先后发表科技论文300多篇,其中SCI论文40余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先后承担国家863、国家自然基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科技重点项目、湖南省重大科技专项、海南省重大科技专项、长株潭专项研发计划、湖南省重点研发项目、农业部公益行业科技计划、企业合作等项目60多项。

  首次对侗族酸肉进行了系统研究,揭示了侗族酸肉发酵的微生物机制,阐明了侗族酸肉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生态关系,引领了我国肉品发酵剂微生物资源的研究;运用微生物组学技术研究分析了酱香型白酒、酱油、湖南芥菜、湘西泡菜、传统米醋等发酵食品中的微生物多样性,为揭示传统食品的品质形成机制奠定了生物学基础,成果获得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较为全面地研究了茯砖茶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变化规律,对茯砖茶发花过程中的优势微生物——冠突散囊菌的鉴定、发酵产物的功能进行了研究,通过动物试验,找到了茯砖茶水提物抗腹泻、内蒙古传统奶茶降脂的科学依据,参与《黑茶提质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参加湖南省重大科技专项“生猪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建立了湖南地区生猪屠宰及冷却肉加工减菌技术体系,获得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发明了冷却肉生物保鲜技术和猪骨生物高效加工技术,成果获得湖南省技术发明二等奖;主持制定了国内贸易行业《牦牛肉》标准,获得全国商业科技进步二等奖;修订了湖南省地方标准“毛氏(家)红烧肉 DB43/T 423.1-2015” 。

  近5年来,紧紧围绕槟榔加工与安全开展研究,承担了海南省、湖南省槟榔相关的重大科技专项各1项。通过产学研合作,针对槟榔烘烤带来的环境污染、工厂用工困难等问题,研究开发了环保型槟榔烘烤设备、槟榔分级分选设备和槟榔自动化包装设备,并得到了推广应用,先后指导10多位研究生对槟榔软化、槟榔生物活性物质、槟榔食用安全等内容开展研究,获得了部分创新性的结论,为后续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团队先后转让发明专利5项,依托省产业技术体系(团队人员中有2位岗位科学家)、湖南省科技特派员(团队人员6人皆是,其中有2位获得省优科技特派员)、三区人才(4人)、万名工程(4人)、湘西特聘专家服务团(1人)、湖南省科技扶贫专家服务团(绥宁,1人挂职绥宁副县长,扶贫2年)以及市县科技特派员等项目,先后服务省内外40余家企业,服务成果遍及三湘大地。

  专利概要:

  冷却猪肉复方生物保鲜剂及保鲜方法、生物保鲜剂及其制备方法何应用,风味香肠及其制备方法、一种巴氏葡萄球菌及其制备的发酵酱卤猪蹄和制备方法、发酵酱卤猪耳朵及其制备方法、风味鸵鸟肉饼及其制备方法、风味牛肉饼及其制备方法、鸵鸟肉即食风味制品及其制备方法、发酵肥膘及其制备方法、发酵酱卤猪尾巴及其制备方法、一种发酵槟榔加工方法、一种槟榔的生物软化方法、一种电子束软化槟榔的处理方法

请使用新湖南客户端进行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