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海莲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源于心,"爱"生于情。孝老爱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先辈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家庭美满幸福、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石。在罗旧镇罗旧村,就有这么一个孝老爱亲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唐海莲,1964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大专文化程度,原罗旧镇中心幼儿园园长,退休后在罗旧自来水厂工作。孝老爱亲、善良淳朴、默默奉献是大家一致对她的评价,作为一名妻子,一名母亲,一名儿媳,唐海莲始终如一,恪守孝道,通情达理,善解人意,用自己柔弱的双肩挑起照顾身患重病婆婆、照顾家庭的重担。

唐海莲的婆婆于2017年上半年被查出脑部患有恶性肿瘤,手术费用高达十几万元,再加上后期护理的各种费用都是不菲的数字。得知消息的唐海莲,不禁没有被这突如其来的噩耗击垮,反而更加坚强。她一面安慰丈夫,一面担起照顾生病婆婆的重任,在婆婆患病期间每天做好可口的饭菜,为婆婆喂水喂饭、洗洗涮涮。常言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婆婆在床上躺了,她为婆婆洗澡、梳头、理发、捶背,剪指甲,精心侍侯,从不厌烦,且所有医药费用都为她和她的丈夫一起承担。然而上天再一次为这个饱受苦难的家庭带来了考验。2017年下半年,也就是婆婆在确诊脑部肿瘤半年之后,婆婆在家中又不慎摔断了右腿。需要进行股骨头关节替换,这对于一个已过七旬又在不久前经历过二十多个小时脑部肿瘤切除手术的老师来说,无疑又是在生死间徘徊的事情。家中的大部分亲人都说还是保守治疗,找医生开药治一治,但是只有她力排众议要让婆婆进行关节替换手术,而且是换最好的关节。因为她不想让婆婆往后的日子都只能缠绵于病榻。好在天随人愿,现在婆婆换过关节的腿甚至比另一条腿更加灵便。

作为丈夫的“贤内助”,她和丈夫是罗旧村人人羡慕的模范夫妻,两口子和睦相处,相亲相爱,结婚多年来没有红过脸,没有吵过嘴。几十年如一日,互敬互爱,相濡以沫,共同营建了一个充满温馨、和谐、安宁、幸福的家庭,赢得了四邻八舍的羡慕和赞誉。在两个女儿的教育方面,她以女儿的兴趣出发,培养各自的特长,对她们的选择给予充分的支持和肯定。她的大女儿研究生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大学,小女儿毕业于武汉音乐学院。现在她们都以自己的专业作为工作,在“社会的大学”中继续成长突破。同时她教育孩子们“大事不糊涂,小事不计较”,真诚待人,哪怕没有实际利益也可以去做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儿。亲朋好友都说唐海莲是世上难得的好妻子!人们问她家庭如此和睦有什么秘诀时,她说最大的秘诀是良好的沟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每个人都有情绪不好的时候,因此,误会和摩擦总是难免,最好的处理方法就是不计较。碰上不顺心的事,不当场理论,等他们心平气和后,再问明原因,和他们谈心、解他们心中的疙瘩。在处理家庭的大小事时,夫妻能互相通气,共同磋商决定,做到办每件大事双方都参与其中。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充满爱心的唐海莲,在逢年过节的时候经常送上可口的家常饭菜给那些子女在外地不能回来或者失独老人。在当今社会,很多人都有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心态。唐海莲同志这种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却给这个寒冷的冬天为左邻右舍带来阵阵暖意。助人为快乐之本,关心体贴他人,在他人急需帮助的时候,能主动地给予帮助,急人之急,帮人之苦,忧人之忧,救人之危,助人要从日常小事做起,不因善小而不为,若我们每一个人都把乐于助人列入我们的道德行为准则,社会将变得更温暖、更美好。一滴水是微不足道的,渗入泥土,便会消失不见,但汇聚成河却是川流不息:一个人做的善事可能看起来很小,可当我们社会的所有人团结起来,主动帮助有需要的人,却可以创造无数的奇迹,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唐海莲的事迹在罗旧村里传为佳话,但是她本人却说,我做的这些都是我们作为儿女们的责任、作为父母的义务;唐海莲用自己的真心和行动诠释着体贴的好妻子、孝顺的好儿媳、慈爱的好妈妈、随和的好邻里,村里人提起唐海莲都竖起大拇指说:"海莲是当之无愧的孝老爱亲好模范!"

请使用天下芷江客户端进行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