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月珍

我是芷江林业局科技推广站站长退休下来的杨月珍,今年62岁,现在是芷江春知蓝笋业公司的创始人。

说起创业,本来应该是年轻人的事,但我却在退休后开始了我的第二次创业,因为我搞了一辈子的林业工作,心中始终装着一个初心,要用绿水青山造福侗乡人民。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记得2015年我刚到芷江镇创业的时候,那里还是一片荒坡。把荒山变成绿色的竹海,所遇到的重重困难,是我之前没有想到的。

创业的第一个冬天格外寒冷,我冒着刺骨的寒风,带着十几位村民上山栽种第一批雷竹苗。记得有一天,我们忙到晚上9点多,正准备回家的时候,车子居然坏了,修也修不好,推也推不动,怎么都弄不下山。到了深夜12点,浑身是泥的我又冷又饿,试着打电话向邻居求救:“老弟,快来救我吧。”他接到电话就问:“老姐,你还没吃夜饭吧?”然后二话不说,就来把困守寒夜近4个小时的我们,接下了山。

为了建设雷竹笋基地,我不知熬了多少个夜晚,滚过多少身黄泥,但当我看到第一批雷竹笋从翠绿的竹林里冒出来的时候,再多的苦,再多的累,也都烟消云散。

艰苦创业的道路上,喜悦总是短暂的,在我准备将雷竹笋产业造福更多父老乡亲的时候,一场几乎要毁灭事业的灾害,向我袭来。

2018年5月的一个夜晚,一声炸雷将我从睡梦中惊醒,随后暴雨倾盆而下,我预感到要坏事了。果不其然,连续几天暴雨后,我赶到基地一看,凶猛的洪水将一大片雷竹苗全部冲毁。

当时我真的灰心了,绝望了。闻讯赶来的林业局张局长,看着我呆呆地站在洪水边,赶紧叫住我:“杨姐,不要往前走了,不要想不开啊!”一句温暖的话让我的泪水止不住往下流。

那之后的半个月,我每天都要跑到基地查看洪水退泄的情况,思考怎么排水、怎么扶苗,我当时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把雷竹笋扶贫基地建起来,造福群众。

在县委政府和周边群众的关心和支持下,我们在泥水里奋战了15天,硬是把基地的竹苗扶起来了,实现灾后重建。

几年来,我们公司先后在芷江镇、洞下场乡等乡镇建立了5个扶贫产业基地,面积达3000多亩。

随着扶贫基地的发展,我们公司又建起了扶贫车间,通过提供岗位就业,帮助处在困境的群众战胜困难、点燃希望。

记得扶贫车间刚成立时,我就遇到了一位18岁的贫困女孩。她4岁就失去了母亲,因父亲在外打工,从小就寄养在亲戚家中,直到成年。听了她的故事,我十分同情,当即就表态:“留在我这吧。”之后我手把手地教她技能,鼓励她上进。经过几年的培养,她成了公司的优秀员工。她的父亲看到她的成长,给我送来了真诚的感谢信,信中有这么一句话“杨总待她有如亲生女儿”,让我感到自己的付出没有白费。

经过几年的发展,我们公司的扶贫车间安置了37位贫困户就业,直接帮扶、委托帮扶1100人,带动了6800人脱贫致富。能够将自己创建的雷竹笋产业造福侗乡父老乡亲,我感到自己没有辜负创业的初心。

六年的艰苦创业,春知蓝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我本人和公司多次荣获国家、省市县给予的多项荣誉。这些荣誉的取得,是对我的鞭策和鼓励,让我更加感到责任重大。

我现在已经61岁了,本来应该安享清福,还这么辛苦地干,他们都说我傻,但我是一位有33年党龄的老党员,我就是要傻傻地干,努力地干,永远地干!

借此机会,我真诚地邀请各位领导到我们春知蓝走一走、看一看,尝一尝我们鲜香脆嫩的雷竹笋。

请使用天下芷江客户端进行投票